顯示具有 樹谷園區介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樹谷園區介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樹谷園區人文歷史簡述(三):新市地名

地名

新市地名由來有二,一是相傳十七世紀時荷蘭人進入台窩灣(台南安平)時,原居住於該地之西拉雅族人遷移創建之新社,故名之。二是早年靠山的原住民運貨物到台南府城販售,經此地樹下休息,當地新港社民(即新和村、社內村)在此社攤販售食物方便往來商客,逐漸形成小街市集,故稱之為「新市」。


樹谷園區人文歷史簡述(二):台江內海

台江內海


  台江內海為台灣歷史的重要起點,北到嘉義新港,內岸有鹽水港(現鹽水)、下營沿台南北門、學甲、將軍、七股一直到台南市安南區達南區二仁溪北,是台灣島最大的內海潟湖,後來因數度大風雨曾文溪氾濫改道等原因淤積成陸,知名的黑面琵鷺棲地七股潟湖就是台江內海的遺跡之一。清領後期,由於北部生產的樟腦與茶葉,利潤超過了南部的蔗糖,台灣的經濟重心由南向北轉移,加上南瀛內海的陸化,使得港口數量減少,從此港口逐漸沒落,但內海陸化後的土地,卻 不斷吸引著眾多移民入墾,加速了新生土地的開發,形成了新聚落。


對照古今海岸線,可看出古內港在南瀛地區變遷


樹谷園區人文歷史簡述(一):十七世紀前平埔族群

十七世紀前平埔族群

  平埔族群泛稱居住於台灣平原地區之南島語系原住民族群,又稱「平埔番」、「熟番」。當時台南附近平埔族群主要是西拉雅族,大致分佈於新港(新市)、麻豆、蕭壟(佳里)、目加溜灣(灣裡)等四大社,由於近三、四百年來遭漢化的緣故,許多傳統習俗逐漸流失,在外貌、生活、語言上越來越不易與漢人分辨。


  公廨是平埔族祭祀與信仰中心,具有社會性與宗教性兩個層面的意涵。西拉雅族的祖靈崇拜留有祀壺的風俗,稱阿立祖祭祀,所謂阿立祖是指西拉雅族的祖靈,無形無體,僅以一壺代表神體,通常供奉在社中公廨,為平埔族特有的「阿立祖」拜壺信仰。
 
  以南科所在地來看,橫跨善化、新市兩地的南科,原是台江內海沿岸西拉雅族新港社人的主要聚落,南邊的永康鹽行、洲仔尾則是舊洲南、洲北場鹽埕主要是漢人聚落,隨著海岸線的改變,鹽場搬家,平埔族被開墾的漢人逼迫遷徙,但還是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如後來歷史學者廣為引用的「新港文書」,就是當時外國傳教士以羅馬拼音書寫的平埔語聖經,而現大量出土的南科遺址也證實了此地曾有的繁華風景。
台灣平埔族群分布圖
 

樹谷園區的自然環境


自然生態

  樹谷園區總面積247.29公頃,其中僅150公頃規劃為企業用地,其餘規劃為綠地、大型公園、生態中心及22公頃的生態景觀滯洪池,為台灣第一座以「樹」為主角的生態工業區,積極計劃培育10萬棵樹苗孕育南台灣自然生態資源。園區內將種植的10萬株綠樹中,有黃花風鈴木、紫楝、曼陀鈴、桃花心木等不同樹種,其中包含許多台灣原生植物,以「樹是主角,人是配角」的理念出發,追求永續經濟與健康的生活型態,讓企業、科技與樹一起成長茁壯,讓「樹」成為樹谷園區最重要的主角,透過種樹將人和土地的情感連結起來,讓人可以尊重環境,和自然共生存,並以園區溫度降低1度為目標,建立永續的原生樹苗育苗場及推廣種樹苗理念與活動。


台南縣蘇縣長參與樹谷植樹活動





  樹是大自然的守護者,但往往在都市開發過程,最先被犧牲、砍伐都是樹木,樹谷園區希望打造以「樹」為主角的生態工業區,立志於樹谷園區種下十萬棵樹。從2005年10月起,透過一系列「和樹一起成長、生活、扎根」等活動與課程,邀請民眾、小朋友一同體驗參與,將構想落實,植入每個人心田,未來,一人一樹苗,創造南瀛森林。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樹谷園區-風之谷介紹


風之谷

  風之谷座落於樹谷園區西側邊界景觀區,為本案公共藝術設置基地之一,西鄰看西排水與中山高速公路新市收費站,東鄰樹谷園區曼陀林路,南北狹長走向之景觀區佔地約20.4公頃,為樹谷園區三大景觀區(風之谷、樹之谷、小太陽廣場)中佔地最大且兼具滯洪、生態、遊憩等多功能之景觀區(如圖4-6所示)。區內佔地約13公頃之曼陀林湖為人工挖掘之滯洪池,其形狀似西洋絃樂器曼陀林(Mandolin),故名曼陀林湖,平日湖水除提供風之谷樹木植栽等澆灌用水之需,亦可提供如獨木舟等水上活動之進行,於颱風雨季時節,曼陀林湖更可發揮其滯洪池之蓄水滯洪功能。


樹谷園區三大綠地、景觀公園分佈圖

  曼陀林湖週邊設施包括東側約200公尺長之湖岸棧道與平臺,棧道南端銜接浮動碼頭供水上活動使用,浮動碼頭坡頂亦設3座觀景平台。曼陀林湖上線形優美、長約70公尺之曼陀林橋為一鋼構之景觀跨越橋,該橋連結東西兩岸,橋面為木質鋪面,御風登橋,除可提供觀賞湖面景色最佳視野外,更可享受風之谷特有清風拂面快意。

  夕陽廣場顧名思義於黃昏之際可觀賞對岸落日餘暉,廣場東側設大花架迴廊及階梯席位,場中設有圓形舞台,作為提供表演活動。風之谷佔地遼闊,因此亦規劃約有2.6公里長之環湖自行車道,遊客可利用環湖自行車道暢遊風之谷,除可到訪風之谷各景觀設施外,更可欣賞座落於風之谷各角落的公共藝術作品。



 


 



樹谷服務中心簡介

服務中心

服務中心建築外觀示意圖
  服務中心為本案公共藝術預定設置基地之一,位於台南縣新市鄉中心路與樹谷大道交界處。台南縣政府為加強園區內服務機能,於樹谷大道與中心路交會處規劃一塊土地作為服務中心用地,並公開徵選委由聯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樹谷分公司經營管理,於96年11月9日進行簽約儀式,正式成為受託管理「樹谷園區」的服務機構,為全台第一個將工業區管理機構委託民間經營。不僅政府單位無須負擔管理機構營運成本壓力,受託單位融入多角度經營的構想,更能讓空間充份運用,是政府與企業合作成功的案例。

  樹谷服務中心佔地4,724坪,室內樓地板面積2,444 坪,採分棟式建築的設計概念,服務中心除包含有其綠建築執照之多功能行政管理中心外,並設置可容納500人兼顧表演與會議多功能演藝廳,及企業訓練大樓、樹谷食堂及樹谷NGO會館等,目前有定期的生態、藝文等展演或研習活動舉辦,結合生活與休閒機能的工業區管理機構,提供進駐企業及從業人員、鄰近民眾更完善服務。

  公共藝術第二期作品預計融入部分自然素材,安排於園區裡角落設置,透過園區建築各場域不同的特質,結合藝術與人和自然的關係,另一方面希望作品融入在地人文、歷史的精神,反映樹谷園區的人文特質,重新喚起民眾對於在地文化與土地的感動。



  樹谷園區最重要的資產為樹,建築師在設計服務中心建築時,便以營造樹林為發想,將服務中設想為山中之深谷,採三次元庭園方式設計,創造出地下、地面及屋頂三個層次的庭園景觀,將中央位置地勢降低,形成中低外高的地勢,預留大量面積的公共開放空間,大量種植樹木與花草,形成自然休閒的空間,未來擬規劃成化戶外休閒或表演場地。



服務中心風向對流示意圖

  四周建物則依地勢設計興建,總體建物包含行政管理中心、企業訓練中心、樹谷NGO會館與樹谷食堂等四棟建物,採分棟式建築之設計概念,建物與建物之間,運用廊道與階梯串連,讓光和空氣自然流動於各建築物間,打造「會呼吸」的機能建築群,設計理念首重環保、生態與節能。建築以白色為基調,搭配木材、石板等天然素材,呈現出簡單樸直的氛圍。


樹谷園區簡介

樹谷園區


「樹谷園區」(Tree Valley Park),位於南科園區西南側,與南科園區相鄰(如圖4-2行政轄區屬台南縣新市鄉與善化鎮),緣起於民國93年,台南縣政府因應台南科學園區光電相關支援性產業設廠需求,選定以「浮動分區」規劃理念設立的「南科特定區」範圍內247公頃土地興闢液晶電視產業專區。同年五月有效結合民間資金活力,爰依據「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經公開徵選委託「聯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創下政府與民間合作之最佳典範。


樹谷園區地理位置圖


  台南縣政府為服務園區內廠商與維護管理公共設施,公開徵選委由聯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樹谷分公司經營管理「樹谷園區」,營造〝幸福空間〞的環境。樹谷園區原名為「南科液晶電視及產業支援工業區」,為台灣「液晶電視專區」(Television Park,簡稱TV Park),後經過公開命名,成為Tree Valley Park,同樣是TV Park,但卻有不同的意涵,希望打破一般人對科學園區內冰冷建築的印象,在園區內樹木是真正的主角,人與廠房都是配角。所以園區於開發初期即提出種植十萬棵樹木的計畫,希望將此園區打造為生態與科技結合且共生的園區。


樹谷園區入口意象藝術作品《綠的轉進》為藝術家梁任宏的創作,代表給樹谷園區的祝福,希望園區如同樹葉一樣,經過季節不斷的交替,將凋零化作新生的養分,日益茁壯,使土地生命與文化永續保存。



  樹谷園區總面積為247公頃,其中生產事業用地佔了149公頃,相關產業如液晶電視、機械設備、光電材料與元件、塑膠製品、以及物流倉儲等業者,紛紛申請前來設廠,目前奇美精密、奇美材料、啟耀光電、旭硝子、奇力、奇景、奇美物流等已陸續建廠完成(如圖4-4)。

樹谷園區進駐廠商分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