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徵選出爐(九)】撒列瑪勞‧吾由-神“彩”飛揚

【委託藝術家】撒列瑪勞‧吾由
  簡歷:http://tvpa2nd.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6731.html



【藝術家介紹】
  三地門青葉村魯凱族人, 25歲回到部落,重新接觸魯凱族與排灣族因地制宜所特有的石板文化。擅長使用石板與原木雕塑為魯凱文化的演進留下印記,選用不同的石材創造不同的作品,增加作品的細緻並豐富情感的表達,透過作品的傳達了對愛情、人生、社會的看法與期待,優美的線條細緻繁複,顛覆了原住民圖騰簡單有力的特性。除了在石板上作畫或雕刻,亦結合彩繪、金屬等元素,創作出工藝品,處處可見其巧思。

【委託作品】神“彩”飛揚

  利用樓梯的台階變化,以磁磚、板岩等拼貼,考量服務中心的基本色系並加入彩色鮮艷亮麗活潑的色階,以太陽與蝴蝶為主體形象,營造一個有形幻為無形的靜態裝置。當從遠方看到美麗的蝴蝶正在燦爛的陽光下飛揚,慢慢的接近牠,她也慢慢的消失,太陽象徵哺育大地的母親,原始的智慧孕育在太陽的核心,如圖騰般的散發出彩虹光茫照耀大地,美麗的蝴蝶象徵大地的生物生氣,飛揚。

【作品尺寸】高(長)1300、寬3100、厚1500cm

【作品材質】磁磚、板岩、膠泥、填縫劑

【石板拼貼案例】


【設置地點】服務中心東側樓梯(靠中心東路)


我還剩下什麼

木雕
40*40*140
2003

石雕
20*20*40
2001年

【徵選出爐(八)】了嘎‧里外-太陽氏族

【委託藝術家】了嘎‧里外

  簡歷:http://tvpa2nd.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31.html 

【藝術家介紹】

花蓮港口部落阿美族人,做過板模、車床、送貨…經歷過一段以勞動力討生活的漫長日子,30歲過後回到部落,在拉黑子的啟發下開始接觸木雕,歷經十年的思索而逐漸走出一個自由的創作風格,如內心對話的作品獨具個人的審美情感。當下面對木頭的心態影響著了嘎的創作轉變,從說故事般的寫實技法,到現代藝術的簡約線條,不論是質感和紋理的表現都依著他個人的準則而行,如此對木頭的敏銳觀察和細膩的局部質感呈現,形成他創作的獨特之處。

【委託作品】太陽氏族

  花蓮縣的港口部落有五大氏族,其中一個是充滿著神秘而莊嚴的太陽氏族;太陽氏族的人,血液中充滿著熱情、刻苦耐勞的精神,就好像太陽每天升起,照耀著大地萬物,給它們温暖。在氏族的寓意裡,太陽氏族的後代要傳承太陽的精神,學習從太陽而來的能量,肩負使命,照亮自己也照亮著別人,成為大自然中重要的一份子,影響著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人,像太陽一樣帶給人光明與希望。作為東海岸的創作者,以原住民的身分前來到樹谷園區,希望能把東海岸的陽光與熱情帶來,把前人的生活態度在度分享給前來這個地方創作的人。

【作品尺寸】高300、寬1200、厚度100cm

【作品材質】漂流木、石、陶、水泥、鋼筋

【設置地點】風之谷(靠夕陽廣場)

【徵選出爐(七)】達耐‧達立夫-互動

【委託藝術家】達耐‧達立夫

  簡歷:http://tvpa2nd.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8327.html


【藝術家介紹】

花蓮港口部落阿美族人,早期以魚與海洋為題材,而後兒時影響他最深的畫面---「牛」逐漸成為主要雕刻的形象,他用雕刻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融入許許多多不同層次的生命經驗與感受,將風、水、大地萬物、歌聲、舞蹈…等等不同生命樣貌本身的存在,用雙手鑿出腦海中每一幕難忘的畫面。創作的過程除了表面的現實之外,其實也都代表反應著無法說出口的內在情感,透過心靈的感受用手與創作來傳達生命的震動。

【委託作品】互動

在東海岸我們的稻田連著大海、也靠著高山,我們緊密的靠在一起
以前,部落裡有很多牛跟我們一起生活,田間聚首的水牛是記憶裡固定的場景
稻田是我們的伸展台,稻梗與泥巴是小孩們的玩具
當金黃色的稻穗彎下腰,我們也彎下腰,每一次的收成都是一場慶典
人與人互動、人與牛互動、人與土地互動、人與環境互動
而今,白鷺鷥雖改跟在機器後面,但那豐收的日子仍是土地上重要的交流時刻
希望能在樹谷這個高科技的場域,表現土地與人互動的痕跡

  牛對於台灣有很特殊的意義,過去農業社會沒有機器,耕田與農作物種植都須仰賴他們的功勞,牛的身影曾經是台灣地景上最不可或缺的一幕,因為牛的引進讓台灣的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以前部落每戶都有飼養牛,成長過程也因為牛讓生活經濟慢慢提高,房子也漸漸蓋得很好,而在人類進步的過程中,這些辛勤的牛隻們逐漸退役,遠離我們的生活圈,越來越少看見了。樹谷這片土地也有相同的歷史背景,這裡曾經是大片的農場,一定有許多牛在此留下足跡,周邊的聚落如大洲與社內都還留有牛的身影,而今農業退位轉而為高科技產業的進駐,期待透過本作品表現出自農業社會一直以來與人現在的關係。

【作品尺寸】
  A.長200、寬120、高80cm
  B.長150、寬150、高80cm
  C.長120、寬120、高60cm

【作品材質】檜木

【設置地點】樹谷園區服務中心地下一樓 - 懷舊餐廳旁

【徵選出爐(六)】張乃文-淄流

【委託藝術家】張乃文
簡歷:http://tvpa2nd.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4598.html

【藝術家介紹】

  從極簡的抽象造型到具像風格,他致力於探索媒材與感官的聯繫,從經典中擷取靈感,遊走於意義的流動之間,開拓現代雕塑多元深邃的形式語彙。作品經常結合著個人對哲學宗教思維的反省,且對一般世俗所認定的真理、歷史和理論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詮釋,因此作品往往透露出他對現實社會既定的價值觀和權利結構的觀察,思考犀利然而呈現手法真實而詼諧,強調應以真理不只一種的方式來思考事物的本質,並以此作為其創作的基點,顛覆一般大眾習以為常的認知和思考觀點。

【委託作品】淄流

  樹谷園區以模仿自然,回到自然、接近自然的企圖,以白色為基調的天然素材營造建築簡單樸直的氛圍。作品以抽象形式呈現軟硬陰陽的互存關係,利用單純的形與質上形成創作語言純化的過程,雖是模擬自然,有時光線的流動會牽動堅硬石材的柔軟狀態。透過花崗岩材質特性模擬自然狀態物質轉換想像,以現代雕刻技術的處理,傾向物理現象中的半流體、表面張力、擠壓等所產生的無生命的類有機形式,呈現岩石光滑有機的特殊質感,與石材自然面處理的強烈對比,展現自然存在互補轉換的哲理。

【施作說明】
  樓層地板承重一般為單位面積500公斤,作品底面積為3.5平方米,經內部挖空後重量剰至1.5噸重,單位承重為428.5公斤為安全範圍內。

【作品尺寸】
  主體:長300、寬12、高80 cm
  水滴:長120、寬100、高40 cm

【作品材質】花崗岩

【設置地點】樹谷食堂棟西側廊道

【藝術家作品】

      作品名稱:克勞德-
      材質:銅、花崗岩
      尺寸:25x25x45cm
      年代:2002-2009
      作品名稱:那盤-
      材質:複媒
      尺寸:45X45X90cm
      年代:2005

【徵選出爐(五)】雷恩-守護者

【委託藝術家】雷恩
  簡歷:http://tvpa2nd.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8997.html


【藝術家介紹】

  創作多展現部落精神與族群生命記憶的衝突。他以一種對個人生命的實驗態度,走過都市後回歸山林,從純靜到紊亂,甚至無法捉摸的自己,並試圖尋找為了適應時代而不斷自我調整與學習處理矛盾衝突的內在的思維。並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回歸」,作品議題與創作元素來自於原住民議題的發生、影響、關心與討論,以及原住民的自省態度,希望觀者透過作品,重建原住民當代所發生的變化,並重新架構刻版印象中原住民藝術的面貌。

【委託作品】守護者

  一個隱沒在山林中的巨人,是山谷的守護者,巨大且寧靜的存在著,愛好和平自然還有野生動物。

  大自然的神祕力量,一直有它平衡跟循環的方式,但人類過度的開發,往往忽視了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在大自然反撲的時候,才發現大自然的力量才是地球上最強大並且遠勝過一切的力量,那不是人類的聰明及智慧能夠通透,龐大的財務及高精密科技能取代的古老神秘力量。

  巨人則是象徵著這樣的一股力量,一種人類尚未出現前即有的自然生態機制,是大自然的守護者,提醒著大家要愛護自然保護我們共同生存環境。

  這件巨人的作品,線條是柔和平順的,色彩上大量使用大自然的顏色,於某些視角中,巨人像是隱於環境中,融合在背景裡了。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守護者,拋掉物慾捨棄不必要的自我,就可以隱於森林中,體驗自然的生命力。而一個一個的小磨菇,是森林裡的小精靈,陪伴著大巨人,其實大自然裡有許多微小的動植物,需要我們用心去觀察,才會發現其精緻迷人之處。

  在以樹為主的園區裡,用巨人做為表徵,代表人們與自然環境的和平共處,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巨人,守護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家園。

【作品尺寸】
  巨人高約400~450、寬約200 cm
  座椅長約200~240 cm

【作品材質】鋼板、鋼筋、烤漆、石板

【設置地點】風之谷

 
【藝術家作品】
 
   作品名稱:射日
   材質:鐵
   尺寸:寬100cm/高240cm/深 50cm
   年代:2008

   作品名稱:圖騰印象六聯幅
   作品名稱:木,上彩
   尺寸:單片寬 45cm ×高 210cm(六片 270cm)
   年代:2003

【徵選出爐(四)】鄭陽晟-諾亞方舟

【委託藝術家】鄭陽晟
  簡歷:http://tvpa2nd.blogspot.com/2010/05/2010.html



【藝術家介紹】
  生於台灣屏東,從玩泥巴到抓青蛙,從阿兵哥到當老爸,從保養工到攝影家,從重機械黑手到玩鐵雕…修理重機出身的他用修理機械的手,把廢鐵、廢零件焊成充滿趣味的奇幻作品,家鄉的農產品、沿海地區的漁夫、機械人、烤肉架、招牌、座椅…等,其鋼雕作品出沒於台灣許多大型展覽或藝術季活動,如半島藝術季、鋼雕藝術節、貨櫃藝術節、華山創意園區、黑鮪魚季、墾丁風鈴季等等,變化多端令人驚豔,目前更與建設公司合作致力於將美感與雕塑融入日常生活景觀。

【委託作品】諾亞方舟

船應該在水面上,
船如果在陸地上,
那他的功能性就大打折扣。
就現在的地球狀態,
我寧願方舟他永遠在陸地上
成為休息的座椅、玩耍的器具
我將祈禱
不要再度使用方舟在水上漂流


  本創作以諾亞方舟所隱含對於環境變遷的危機,作為一個藝術家在面向全球環境議題之回應,利用方舟與古老的故事喚醒人們面向全球暖化的警惕,在作品結構設置上利用鐵、漂流木、卵石等材質,運用藝術家特有的手感與線條進行重組,製作具備人性溫度的方舟與動物們作為活潑的作品形象,強化與人親密的互動關係的誘因,並透過作品所產生的故事性發揮提醒效果,這是身為藝術家透過本身專長所肩負的時代責任,與對地球的愛和關注。

【作品尺寸】長900、寬300、高300 cm

【作品材質】鐵、漂流木、卵石

【設置地點】風之谷,夕陽廣場邊,靠近花之房的湖邊

【徵選出爐(三)】撒部‧噶照-留給下一代的種子

【委託藝術家】撒部‧噶照
  簡歷:http://tvpa2nd.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8646.html


【藝術家介紹】

花蓮港口部落阿美族人。在2002年回到部落重新審視個人與部落、文化間的關係,並自此走上創作之路。作品多以漂流木作為主要材料,輔之以石頭、籐等複合媒材,將部落的神話故事、口述歷史,轉化成具有視覺美感的抽象化作品,透過寓言式的自覺與對話,藉著真實身體與生命壓力,面對因為傳統與外來文化、過往與現代相互衝擊後所產生的當下生活和感受,回應處於現代部落所隱匿的威脅憂慮。

【委託作品】留給下一代的種子

一千多年前先人在這塊土地上留下種子

一千年後樹谷園區在這塊土地上種下了上萬棵樹

留給下一代的種子

在南科園區地底下有深藏著數千年前的種子,說明著我們的祖先在遠早的日子就已經在這片土地上耕耘,直接的展現其堅韌的生命力。利用石材與鋼鐵的結合表現,堅硬且豪無生氣的種子與其蘊藏著豐富生命力,如同是樹谷園區傳達的意念,不同以往工業區工廠與鐵皮的印象,而是在人性的規畫下透露出的一種活力與對環境的關照,就像是一顆正在被細心照料的種子,蓄勢待發即將成長為大樹。

【作品尺寸】共三件
  a.長200、寬100、高200cm
  b.長200、寬100、高150cm
  c.長200、寬100、高100cm

【作品材質】砂岩、鐵件、銅
【設置地點】樹谷園區音樂廳西側花圃


【藝術家作品】

【徵選出爐(二)】郭莉玲-樹大開枝 、根深若谷

【委託藝術家】郭莉玲

簡歷:http://tvpa2nd.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7952.html

 
【藝術家介紹】

獨特清新的插畫風格於留英期間獲得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的專欄作家Michael Bywater的喜愛,並於倫敦PROUD藝廊參與展出。回國後亦與作家蔡智恆合作的愛爾蘭咖啡繪本以及第一次親密接觸等多本書之封面插圖,獨特風格圖樣與筆觸、給人非常豐富的想像空間,除展覽發表外,作品亦常見於商業空間異業合作。

【委託作品】樹大開枝 、根深若谷

以藝術家本身擅長的平面美感,結合鋼雕的雕焊技法,利用鋼材為主要媒材強調手作質感,於服務中心外側之牆面將作品攀附牆上,呈現猶如浮雕般的主體剪影並深具漂浮之立體效果。透過作品的訊息,傳達出樹谷之人文精神,期許不忘創始者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創精神。

【作品尺寸】寬390cm x 高1000 cm

【作品材質】鋼材、綜合媒材

【設置地點】樹谷園區音樂廳及服務中心棟轉角牆面


【藝術家手稿】

【徵選出爐(一)】陳浚豪-樹谷臨風

【委託藝術家】陳浚豪
簡歷:http://tvpa2nd.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5591.html

【藝術家介紹】


擅長使用大量工業生產的圖釘,以集體勞力密集的方式進行空間性的圖釘裝置,形構材質表現的極致,創造出人工詩篇般的圖釘海或是光影變化奇特的物理性場景。他以點、線、面的造型構成與光學原理,透過觀者的位移以及圖釘光影的明暗變化,讓視覺上的這些圖釘所構成的每一塊面產生「複數性的視覺肌理」

【委託作品】樹谷臨風

【作品介紹】
利用現代工具(裝潢用蚊釘釘槍)再現水墨山水之新意境,將玉山南峰回望玉山主峰的氣勢磅礡,山嵐繚繞於杉林丘壑,玉山圓柏姿態萬千,蒼勁而優雅的景觀透過作者轉畫為水墨,再由數十萬根的蚊釘,以釘代墨,在疏密變化中勾繪出台灣山水的魅力,輔以展示地點的光影設計,形成暈染的墨色,遠看如同水墨山水,近看窺見材質的可能性,隨者觀者的位移與觀看的角度,作品的墨色也隨之變化,形成與觀者互動的繪畫作品。

※本圖為作者於2010年再次前往台灣玉山之攝影拼貼稿,後將以仿北宋郭熙、范寬之水墨筆法、皴法,將記憶沈澱、轉化,以東方水墨為創作形式,再透過作者獨創的蚊釘山水創作,以點、線、面的構成方式,在遠觀、近看之間,感受玉山的山水之美。

【作品尺寸】長255、寬215cm

【作品材質】畫布、夾板、蚊釘

【設置地點】音樂廳入口牆面



【不鏽鋼蚊釘的長像】


【過往作品介紹】臨摹郭熙早春圖

材質:不鏽鋼蚊釘、畫布、木板
尺寸:280x188cm
作品年代:2010
(私人收藏)